绍兴文理学院学报

名家特稿

  • 晚唐五代浙东八州贬官考

    尚永亮;洪迎华;

    晚唐五代贬至浙东八州官员共30人(32人次)。以时段多寡论,武宗、宣宗朝各8人,文宗朝4人(6人次),后晋4人,后汉3人,昭宗朝2人,懿宗朝1人,就中以武、宣二朝人数最多。其所贬州郡,睦州6人,处州、明州各5人,越州、温州各4人,婺州、衢州各3人,台州2人,就中以睦、处、明三州人数为多。以贬后任职论,刺史及节度使、观察使22人,长史3人,司马2人,县尉1人,官职不详者4人,就中以刺史人数最多。以文学创作论,张贾、高铢、李宗闵、张又新、邢群、李敬方、沈询、段成式、郑处诲、牛丛诸人均有诗文留存,就中以张又新、李敬方、段成式等人文名为著。

    2025年05期 v.45;No.391 1-11+120+1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98K]
    [下载次数: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王阳明研究

  • 开拓阳明学域外传播研究的新视域——从文炳等著《阳明心学海外传播研究》说起

    钱明;

    阳明学的域外传播研究聚焦于阳明学在中国以外国家和地区的流布状况,该研究领域主要涵盖两大分支:一是“东亚的阳明学”,其影响范围涉及东亚及部分东南亚国家,并在此区域内衍生出域外阳明学派;二是“西方的阳明学”,侧重于阳明学在西方世界被译介、诠释以及深入探究的学术历程。当下西方世界的阳明学传播研究薄弱,2022年,以文炳等著的《阳明心学海外传播研究》为代表的三部阳明学域外传播论著问世,为该领域的学术突破提供了重要标识,也成为使阳明学在西方的传播与研究迈向新阶段的重要推力。然而,在进行阳明学的域外传播研究时要特别重视三种现象:一是要注意阳明学在西方世界的传播与研究,以往主要是以华裔汉学家或长期居住在欧美的华人为代表,近年来则是以中国学者为主;二是要注意区分阳明学在西方世界传播与研究中的不同表现形式和类型;三是要注意近年来海内外在阳明学传播与研究方面出现的较大“温差”。

    2025年05期 v.45;No.391 12-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57K]
    [下载次数: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季本的《论语》诠释与中晚明的“朱王之争”

    李江;

    在王学内部因过于倚重讲学而渐显空疏之弊与朱子学稳居官学之位的背景下,阳明学者季本摒弃讲学,通过经典诠释与朱子对话,以此介入“朱王之争”。季本所著《论语私存》既对朱子之仁、礼等思想展开批评,又通过引述、截取朱子的相关论述来表达心学义理,坚持“批朱”与“用朱”两路并进。季本介入“朱王之争”的方案,既在讲学之外拓展了宣扬阳明学的途径,又有助于救正王学因轻视经典而导致的空疏之弊,也折射出阳明学者并非全都轻视经典以及朱子学在中晚明“朱王之争”的实际进程中始终在场并影响着王学之发展演进的事实。这为构建并进一步完善“朱王之争”图谱,探究中晚明朱子学与阳明学之竞合关系提供了一个生动个案。

    2025年05期 v.45;No.391 18-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17K]
    [下载次数: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全过程人民民主研究

  • 民生实事决策的全过程人民民主向度及运行逻辑研究——以“绍兴十大民生实事”为例

    李建兴;李铭辉;

    20年前,习近平主政浙江时推出了“为民办实事”机制,要求地方政府“抓好十个方面的民生实事”,提升人民群众的幸福感。绍兴市政府在贯彻落实“为民办实事”机制,“抓好十个方面的民生实事”过程中,探索出了一条具有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决策路径,并通过全过程人民民主有效赋能民生实事决策,实现了民生实事真正为民的目的。通过运用结构功能主义分析范式,并结合“绍兴十大民生实事”的决策过程,文章深刻分析了这一民生实事决策系统所蕴含的全过程人民民主功能。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了全过程人民民主民生决策运行的深层逻辑,反思其存在的问题,以期为深化“为民办实事”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实践提供借鉴。

    2025年05期 v.45;No.391 28-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14K]
    [下载次数:1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全过程人民民主研究综述与展望

    杨又;陈小念;

    2019年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场合提出“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学术界围绕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基本内涵、形成溯源、优势和价值、实现路径等展开深入研究并取得一系列丰硕研究成果,为全过程人民民主研究确立了基本框架和总体思路。但全过程人民民主是一种崭新的理论和课题,研究上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并且它还在不断丰富发展,因此要不断拓宽研究视角,丰富研究内容,加强实证性研究,增强研究的科学性,并与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紧密结合,使其成为更具有生命力和说服力的科学民主理论体系。

    2025年05期 v.45;No.391 38-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09K]
    [下载次数:3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中国古代史研究

  • 地卑势固:桃花峪东北宋代以前的《禹贡》大河故道

    陈隆文;

    郑州桃花峪是黄河中、下游的分界点,也是黄河郑州河段的分界处。桃花峪东、西两侧郑州境内的黄河河道是在不同历史时期内形成的,其中桃花峪以上河段属中游,这段河段夹峙在南岸大伾——广武山与北岸清风岭之间,河身变动不大。而桃花峪东北的《禹贡》大河,自桃花峪向东北,合漳水,经古大陆泽最终汇于渤海。《禹贡》大河的河道走向虽有自然的原因,但也是人为规划的结果。《禹贡》大河的长期稳定行河,反映出中华民族早期先民在治水过程中对河流发育规律的科学认识,而借助卫星影像与文献记载,进一步探究历史上桃花峪东北《禹贡》大河故道的流向与绝流情况,能够对黄河向东南摆动进入郑州市域北部广武山脚下的历史跃迁轨迹,形成更为准确的认知。

    2025年05期 v.45;No.391 50-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92K]
    [下载次数: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李慈铭致翁同龢信札考释

    李文君;

    李慈铭与翁同龢均是近代的知名人物,二人有门生与座师的关系。国家图书馆与故宫博物院所藏李慈铭致翁同龢的8通信札,主要反映师生二人的年节问候与日常往来,对研究晚清京官的日常生活,对补充李慈铭与翁同龢日记的内容,均有一定的价值,值得深入关注。

    2025年05期 v.45;No.391 59-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35K]
    [下载次数: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学记文中所见涿州庙学发展史

    杨万里;张少杰;

    涿州儒学的发展,在唐玄宗以前一直掌握在世家大族手中。唐建中初年(780)刘济任范阳令,建庙学,此为涿州庙学的开始。涿州儒学自此从世家大族的垄断教育转为州县学校的普及教育。辽统和二十八年(1010)涿州庙学进行过一次移建。涿州庙学在辽朝时呈现出人才辈出的状态。金代涿州庙学维持着有效的教学活动,并时有进士出现。涿州庙学在蒙古国灭金之战初期即夷为平地,直到至元二十一年(1284)重建,至正元年(1341)涿州庙学进行了重修。元朝长期没有实行科举,涿州庙学荒废太久,加之本州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导致了涿州庙学的衰落。

    2025年05期 v.45;No.391 69-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75K]
    [下载次数: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中国当代文学研究

  • 20世纪初现代中国作家他传文的“阐释”策略

    王余鹃;

    “他传”是作家叙述他人生平的一种文类。20世纪初的现代中国作家在他传文创作中大都使用了“阐释”这一书写策略:梁启超擅长使用“时势”来对传主进行阐释,林语堂擅长使用“轶事”来对传主进行阐释,胡适擅长使用“比较”来对传主进行阐释。这与他们在同时期的自传文创作中所惯常使用的自评、自释等自我阐释策略有着极大的不同。

    2025年05期 v.45;No.391 78-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91K]
    [下载次数: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末世图景、认知危机与异托邦生存——刘慈欣《三体》的后人类书写

    郑伟斌;何佳琪;

    刘慈欣的小说《三体》通过科幻想象展现了进入星际旅行时代后,人类文明和外星三体文明之间的信息交流、生死搏杀以及两个文明在大宇宙中的兴衰发展,具有典型的后人类主义特征。《三体》后人类书写的核心内容主要聚焦于后人类的生存环境和生存状态。小说以宏大的科幻叙事为背景,描摹了濒临毁灭的人类末世图景、认知危机和异托邦化的生存方式,展现了科技发展进入高度发达阶段后对人类自身的生存和文明延续所造成的反噬效应。《三体》的后人类书写对当下正处于科技大爆发中的人类社会提出了深刻的警示。

    2025年05期 v.45;No.391 87-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83K]
    [下载次数:1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智库研究

  • 数字普惠金融与城市群集聚——基于传统金融的门槛效应分析

    薛国琴;张松林;

    文章基于19个城市群数据,研究数字普惠金融、传统金融对城市群集聚的影响机理。研究发现,在对城市群集聚的影响上,数字普惠金融表现出正向影响,且与传统金融存在互补效应。传统金融发展在数字普惠金融对城市群集聚的推动中具有门槛效应:即只有当传统金融发展到一定阶段时,数字普惠金融才能弥补传统金融的不足,推动城市群集聚。数字普惠金融通过引导不同能级城市空间功能分布优化,实现城市群集聚提升。基于以上研究结论,文章从发展战略、发展方式、发展路径三方面探讨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带动城市群集聚提升的相关政策建议。

    2025年05期 v.45;No.391 95-10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41K]
    [下载次数: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文化距离对中国白酒产品出口贸易的影响研究

    唐云锋;谢佳琪;

    文化距离是影响国家出口的重要因素。采用2004—2022年我国出口23个国家和地区白酒产品的面板数据,探讨了中国和贸易伙伴国之间的文化距离对白酒产品出口贸易的影响。结果表明,中国与贸易伙伴国的文化距离对中国白酒产品出口贸易存在U型的影响关系,极值点为3.970。机制分析表明,文化距离通过提升贸易成本而阻碍白酒产品出口,通过抑制贸易替代投资而促进白酒产品出口。研究结论可为中国白酒如何顺利“出海”提供政策参考。

    2025年05期 v.45;No.391 107-1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17K]
    [下载次数: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书评

  • 俞志慧《国语汇校集注》推介

    陈振宇;

    <正>《国语汇校集注》(以下称《校注》),俞志慧撰,中华书局2024年12月出版,1200千字,一套五册。国家社科规划重大课题“《国语》文献集成与研究”最终成果。一、汇校,汇历代版本之大成。《校注》首次对现存《国语》版本进行汇校,集合了几乎所有《国语》传世版本,包括宋本、宋元递修本、明刻本、敦煌出土磬写本残卷、高丽本、日藏本。在版本梳理、异文校勘、篇章分合、标题施设等方面均集前贤成果之大成,仅校勘记就达5 000多条,做到应校尽校,为学者进一步研究提供方便。

    2025年05期 v.45;No.391 1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64K]
    [下载次数: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代表作者介绍——尚永亮

    <正>尚永亮,陕西师范大学特聘教授、武汉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武汉大学文学院院长、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社科基金学科规划组评审专家、中国唐代文学学会副会长、中国柳宗元研究会会长、中华诗教学会副会长、湖北屈原学会副会长等,曾受聘于日本京都大学、德国特立尔大学、法国巴黎第七大学等多所高校担任客座教授。主要从事汉唐文学、中国文学批评史的教学和研究。

    2025年05期 v.45;No.391 1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6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下载本期数据